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

时间:2024-02-05 23:31:29        来源:米乐m6体育官网

  作者: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怀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立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践,概括总结了“五个根本”的规律性认识,其中“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科学规律和重要遵循。科学决策是科学执政、合理行政的基础,是执政兴国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是在当前国内外不确定环境下,发展高质量经济,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的关键。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们国家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显得很重要和迫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国家的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决策环境、决策内容、决策目标等都出现新要求,唯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遵循科学决策原则与机制,创新性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应对措施,才能做到“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才能实现稳中求进、统筹发展、化危为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不能离开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要精准把握这一规律性认识的基本要义与精神实质,需要从科学理论、领导决策和集智决策机制等方面加以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

  理解和遵循科学决策理论与原则,是实现科学决策与创造性应对的根本。科学决策坚持实事求是精神,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度程序的现代社会决策主要形式,坚持客观性、制度性、程序性、择优性和指导性原则,区别于“拍脑袋”决策和根据领导偏好的投机决策。科学决策往往由不同要素构成,包括决策者、决策目标、信息情报、拟选方案、决策结果、决策评估与反馈等,需要经过察觉缺陷、确定目标、调查研究、拟定方案、分析评估、选优决断、试验反馈、修正追踪等步骤和环节,不能随意删减或省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首先要做到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发展现状,客观分析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约经济发展目标障碍,准确识变、主动应对,制定宏观中观微观或优良差三种应对方案,遵循科学决策程序,细化科学决策每一个步骤,尤其要做好事前自评估、第三方评估和事后反馈评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顺势而为、化危为机,进而抢占经济发展新机遇。

  提升领导干部综合素养能力,是实现科学决策与创造性应对的关键。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科学决策的主体,人的价值、立场、经验、知识、思维和能力是影响科学决策的很重要因素。面对经济发展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领导干部的人民至上立场、视野广度、大局意识、责任雄心和经验积累等,是科学决策的主观性要素。为此,一要深刻学习和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化 “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增强政治意识和立场站位,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价值指引和政治导向;二要树立科学决策思维,构建理性化、程序化、模式化和系统化的科学决策思维模式,坚持目标导向、评估准确、有序推进的科学决策,避免“一刀切”“瞎指挥”和“拍脑袋”的随意决策或偏好决策;三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实施集体决策,实现领导干部与组织机构的“集智”型科学决策。领导干部要充分的发挥我们党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坚持责任分工和协同推进的集智决策,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运用大数据等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创新“集智”决策模式和机制,是实现科学决策与创造性应对的新路径。一是科学决策需要构建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系统。科学决策离不开科学的决策技术和思维方法。在大数据、AI时代,科学决策要寻求和依靠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就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群,实现立体性、动态性、延展性的要素数据汇聚与整合,构建“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的数据型智能决策流程和模式,为科学决策提供态势感知和智力支持,确保决策有规律可循、有数据可依,推动科学决策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型;二是构建“集智决策”网络站点平台。要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决策领导者、决策执行者、决策专家、学科专家、实际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等多主体参与的网络信息共享和互动平台,实现智慧共享、公开透明、参与协商,充分调动各相关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实现科学决策与创造性应对;三是创新科学决策“集智—执行—评估”新模式,实现科学决策的数字化、透明化、公开化和流程化,实施创造性应对的多元参与、科学评估和纠错反馈,充分变革和创新决策模式,为做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科学决策新支持。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