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管理理论的基础知识

时间:2023-11-23 01:10:29        来源:米乐m6体育官网

  《电子政务管理理论的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政务管理理论的基础知识(56页珍藏版)》请在读根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电子政务理论 (lln)基础 4.1 政治理论基础 (jch) 4.2 经济理论基础 4.3 管理理论基础 4.4 系统理论基础 4.5 技术理论基础 第一页,共五十六页。 4.1 政治理论 (lln)基础 4.1.1 政治与政治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原理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生 活的基本的规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现 象和政治生活最具方法论的观点。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国家是社会产生阶级以后的产物,阶级是任何国家构 成所一定要具有的条件,所以,阶级是政治学最简单、 最基本的范畴,是政治学研究的最初出发点。 3、政

  2、治权力是阶级统治的权力 政治权力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考察 (koch)阶级、国家 与革命等重要社会现象时从权力角度提出的一个重要 概念。 第二页,共五十六页。 4、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 政治民主是“大多数的统治”的政治形式,它是随 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5、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发 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chnw)。 6、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首先,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能用科学的方法 研究和掌握政治,找出其规律性,因此政治是一门科 学。 其次,在千变万化的现实政治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机动灵活地解决政治问题,根据“时代特征”

  3、 和真实的情况,制定战略策略,因此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第三页,共五十六页。 二、当代西方政治学 (一)当代西方政治学历史 1、古代希腊罗马时期 公元前 8 6世纪起,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跟着社会 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希腊社会制度逐渐 由原始公社制过渡到奴隶占有制,产生了奴隶制国家, 出现了大规模的政治权力活动。随着政治活动的发展, 对政治活动的理论研究就应运而生。 2、中世纪时期 这一段时期西方政治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政治学与道 德观念道德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段时期一直延续 到 16、 17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基督教成为占统 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早期 (zoq)资本主义时期 这个

  4、时期,商品生产开始发达起来,随着商品生产的 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新兴的市民阶级 开始成为经济上的“第一阶级”。 第四页,共五十六页。 4、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资本主义时期 西方政治学者开始吸取其他学科和新兴学科所取得的 成就 (chngji)。生物学,心理学,地理学等新学科进入了 政治学的研究。 (二)当代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外国、跨国政治体制和行为。 2、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政治。 3、方法论。 4、政治稳定和变革。 6、公共政策。 7、公共行政。 8、美国政治。 第五页,共五十六页。 4.1.2 行政管理学 一、行政管理的概念 马克思曾经给“行政”作过理论阐释,指出:“行政 是

  5、国家的组织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我们 可以给“行政”下一个比较具体的定义,所谓行政, 是指国家的政务推行与管理,即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的组织与管理活动。 二、行政管理的特征 1、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阶级性规定政府管理的政治方向,社会性规定了政府 要对全社会公共事务来管理。 2、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 行政管理学系统总结了具体的管理模式、程序、手段 和方法 (fngf)技术,因而又具有根强的实践性、操作性。 第六页,共五十六页。 3、规范性与权变性的统一 行政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依法行政 ,但行政管理活动诸 因素是一直在变化、发展的,要求对有些规范作相应的 变动。 4、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行

  6、政管理工作面对全社会方方面面的事务,但它又有 自己独立的研究 (ynji)对象、范畴和体系,是其他任何 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三、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目的 行政管理学的日的在于寻找和掌握行政工作的“一般 规律,获取指导行政工作的原因、原则和系统知识, 指导现实行管理日趋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高效 地实现行政目标。 四、行政管理的功能 1、维持 2、保卫 3、管理 4、服务 第七页,共五十六页。 五、行政管理的体制 1、系统性 行政体制是一个行政系统的静态表现。行政体制内部 的每个部分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并且具有整体功能。 行政体制又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着相互作用并在不断 变动着。 2、法制性 行政体制

  7、的确立是由法律化的制度规定的,行政体制 内部结构、类型,都是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 任何重大的变动,都一定要经过法律的程序,具有严肃 的法制性。 3、稳定性 行政体制要相对 (xingdu)稳定,只有体制保持稳定,政 令才能畅通,各项行政管理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第八页,共五十六页。 六、行政管理职能 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行政管理的中心 环节。 2、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在于保持完成计划所必需的活动的连贯性和 统一性,保证执行系统内部过程发展的平衡并予以调 整。 3、协调职能 协调职能就是改善和调整各机关、各人员、各项活动 间的关系,使各项管理活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步 调一致

  8、,实现共同的目标。 4、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执行过程与计划相一致,对现实 (xinsh)与目标,实施过程与预定标准之间的偏差采取纠 正措施。 第九页,共五十六页。 4.1.3公共政策分析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 公共政策概念中“公共”一词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 几个方面: (1)以体现公共意愿为总体标准。 (2)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 (3)形成过程经由法定的民主政治程序。 (4)由国家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力机构具体制定和推行。 二、公共政策的体现形式 在现实中,政府发布和执行的公共政策可以具体地体 现为多种形式。方针 (fngzhng)、路线、战略、规划、规 章、条例、决定、办法、方法以及

  9、法律、法规等,都 是公共政策的具体体现形式。 第十页,共五十六页。 三、公共政策的社会作用 1、集中反映国家政治 (1)政治系统中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作用运作过程的核心就是 围绕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输出。 (2)公共政策的详细的细节内容可以说明国家政府对具体问题 关心 (gun xn)和解决的程度, (3)公共政策为社会制度的加强完善奠定基础。 (4)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输出过程,可以直接说明一个国 家政治系统的运作状况。 2、控制指引社会行为 市场规律和公共政策则是两种典型的控制指引手段。 3、保障社会的良性运柞和协调发展 一般说来能体现为社会安定,公共政策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经济稳定增涨、供应均衡、人均

  10、收入与生 活水平稳步提高。 第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四、公共政策的特征 (tzhng) 1、公共性 政策的公共性是指公共政策总要体现最广大民众的意 愿和代表最广大民众的利益以及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公 共问题。 2、权威性 违反政策规定,必然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3、目标性 政策的目标性是指每一项政策都含有自己的方向和目 标。 4、实效性 政策的实效性是指公共政策的过程部包含着成本费用 和效益的关系。 第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4.2 经济 (jngj)理论基础 4.2.1 公共经济学 一、公共经济与公共产品 1、公共产品的制作、设计意图就是要力争容纳多个人 一起进行消费。 2、公共产品往往是不动产。

  11、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保 证共同消费,而这种消费大多是相对静止的。 3、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 4、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外在利益。 当某一个人 消费公共产品时,会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一定的利益。 5、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全部 (qunb)属于第三产业。 第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二、公共经济的划分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从公共产品使用价值的具体类别情况看,基本上可 以把公共经济划分为三大块。 (1)是直接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部门 (2)是服务于社会共同事物管理的部门 (3)是劳动力的形成、开发和保护部门 2、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三类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具体 影响。 (1)首先,直接服务于生产消费

  12、活动的公共经济部门为 企业的生产、销售、投资、公共关系等活动提供基本 条件。 (2)其次,直接服务于生活消费话动的公共经济主要意 义 (yy)在于为居民生活消费创造良好的基础。 (3)再次,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的公共经济活动 实质上是在为市场运转创造条件。 第十四页,共五十六页。 三、中国公共经济决策和执行体制发展的表现以 及仍需改进的地方 1、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公共经济的决策和执行体制 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多重大进展。 (1)民主程度逐步的提升。 (2)权力机关的实际作用加强。 (3)纵向分权成果相对巩固。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地增强。 2、当然,中国公共经济决策与执行体制在民

  13、主、公平 (gng png)、效率方面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 本质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1)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2)各级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地位与其实际发挥的职能 尚不相称 (3)政府由于本身职能转变不到位 (4)各级政权机构之间公共经济责权界限不清 (5)公共经济决策的透明度较差 第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四、公共经济学发展历史 早在 200年前的近代资本主义早期,初步形成了古典的 财政学 (也称被作旧公共经济学 )体系。 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 1929年“大萧条”以后,宏观 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等学科也发展起来,为政府 (zhngf) 经济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理论和方法。

  14、20世纪 60年代中后期是在西方不少国家政府加强了对 经济宏观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公共财经学便 发展起来了,因而也在这时期兴起了公共经济学的研 究热。这种新的公共财经学尽管依然注重政府财政收 支问题的研究。但是,它将政府的财政行为放在整个 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更注重分析财政收支对经济稳步的增长 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同时,新公共财经学还将研究领 域扩展到公共选择、公共物品和公共部门等领域,并 引入了政治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比较严谨的数理 分析方法,成为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广泛而系统研究 的新学科。 第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4.2.2 新制度经济学 一、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简单地讲,新制度经济学就

  15、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 度的经济学。科思与诺思都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应该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1、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 2、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包括制度需求 (xqi)与制度供 给。 3、制度、产权与国家理沦。 4、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第十七页,共五十六页。 三、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 1、中国是制度经济学发展的最好土壤 (1)是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要自己的制度经济学。有需 求必然有供给。 (2)是中国经济学家们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劝底”有利 于发展制度经济学。 (3)是中国的国情 (guqng)、中国的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

  16、历史有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制度经济学。 2、市场化的改革巳给中国带来了配置性效应 中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如何减少新旧体制的 摩成本,如何缩短新旧体制的僵持时间,如何建立有 效率的市场经济模式等等,这都能成为中国经济学 家们的课题。 第十八页,共五十六页。 4.2.3 网络经济 一、网络的历史发展 国际互联网络的英文名字是 INTERNET,中文译为因 特网,它孕育于 60年代的美国,经过 70 80年代发育 渐趋成熟。 1995年投入 (tur)社会向公众开放,全面进 人商业化阶段。 二、网络经济的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网络经济是指与技算机网络特 别是与 Intcrn网有关的经济

  17、。网络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信 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从广义上来讲,网络经济 是从经济的角度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从工业社会的产 业经济向未来社会的网络经济的转化是一种经济的变 迁。 第十九页,共五十六页。 三、网络经济的特征 1、 融合是网络技术的根本特征 网络经济的重要标志是:任何时间任何事物的相连性。 2、边际成本递减的法则 网络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 (chuntng)的经济规律,它 的实质是成本随着社会化范围的扩大而减小。 3、服务的个性化 网络时代的顾客会拥有慢慢的变多的信息,他们利用这 种信息找出满足他们要的、质量和价格最好的产品。 而针对顾客的多样性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灵活 造”、

  18、“个性化服务”慢慢的受到企业的注意。 4、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全球经济高度信息化的发展,给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 了条件,而世界经济 体化又反过来促进了网络经济 的形成和发展。 5、知识经济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知识的最基本要素是信息,知识经济也是以信息的传 播和增值为基础的经济,而网络技术的快速地发展又推 动着传统经济的全面信息化。 第二十页,共五十六页。 4.3 管理 (gunl)理论基础 4.3.1 管理理论概述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 提高工效。 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 3、制定科学的PROC,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 并对作业环

  19、境 (hunjng)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 4、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5、管理和劳动分离。 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二、亨利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 2、倡导管理教育。 3、提出五大管理职能: (1)计划; (2)组织; (3)指挥; (4)协调; (5)控制。 4、提出十四项管理原则: (1)劳动 (lodng)分工; (2)权力 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 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人员报酬; (8)集中; (9)等级 制度;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稳定; (13)首

  20、创 精神; (14)团队精神。 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三、马克斯 韦伯的组织理论 1、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 (1)传统权力( Traditional Authority):传统惯例或世 袭得来。 (2)超凡权力( Charisma Authority):来源于别人的崇 拜与追随。 (3)法定权力( Legal Authority):理性 法律规定 的权力。 2、韦伯认为,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 基础 。 (1)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 (hu dng)必须有秩序的进行。 (2)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 (3)领导者的权力并非无限,应受到约束。 3、韦

  21、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具有下列特征: (1)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 权。 (2)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 (3)人与工作的关系。 (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 (5)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 (6)成员的工资及升迁。 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4.3.2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电子政务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影响 1、体能的延伸与增强 2、开阔视野,提高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时间和精力的节约 4、观念的更新 5、激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 (fzhn) 电子政务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 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是对国家公务员道德品质方

  22、面的要求 第二,是对国家公务员应具有的知识技能的要求 第三,是对公众回应能力的要求 第四,是对领导者专业化的要求 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六页。 二、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1、对政府决策目标的影响 电子政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因 此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各地电子政务活动的 开展,公众对满意度也相应提高。 2、削弱以至取消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界限 电子政务的实现使每个人都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在工作现场就可以作出必要 (byo)的决策,无须事事向 上级汇报,再执行上司的决策,真正能做到“将在 外,君命有所不受”。 3、改善政府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电子政务可逐步实现在适当

  23、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 供给适当的管理者,这样就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三、电子政务对行政方法的影响 1、改善现有行政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讯手段 目前行之有效的网络规划技术,就因得到了先进的信 息技术上的支持,而大幅度的提升了政府 (zhngf)管理效能。 2、创立全新的行政方法和行政措施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决策支持系统( DSS)、电子会议 系统( EMS)、远程控制、协同办公、动态网络规划 成为可能。 四、电子政务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中间管理层的缩减以至取消 通过加强操作执行层与高层决策的直接沟通,逐步缩 减甚至有可能最终取消中间管理层。 2、管理幅度增宽 信息技术使管

  24、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可以每时每刻了解对方状 态和意图,而且仅占用很少的精力和时间。 3、行政组织绩效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电子政务所能达到的主要目标,就是确保行政组织 间、行政组织成员间、行政组织与服务对象间的全方 位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性。 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4.3.3 电子政务环境中政府管理模式的特征 一、知识化 知识正日益 (ry)代替权力与资本,变成全球向前发展的 动力。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 (ry)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 业、一个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电子政务的 运营必须考察社会生产的知识化特征,从而确立电子 政务的目标。 二、信息化 政府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面对大量的问题,为制定

  25、合理的决策,促进有效管理,建立电子化的管理信息 系统,进而完成高层次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就成为必 然。 三、虚拟化 虚拟化政务处理,有助于政府组织实现:组织架构的 扁平化、组织机构的简约化、组织变革的科学化、组 织要素的智能化、管理过程的协调化、经营方式的合 作化、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组织文化的多样化、组织 功能的专业化、经营管理内容的弹性化、组织运营的 高效化等功能特征。 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六页。 四、数字化 比尔 盖茨在其所著 未来时速 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 新思维 一书中概括了政府数字化的五个步骤: 1、让政府雇员使用电子邮件,淘汰书面存档,保证政 府内共享的一切信息都是数字化的。 2、把政府

  26、服务都搬到网上去,给用户设计一个界面, 在因特网上公布一切。 3、吸引技术公司的投资,鼓励电子 (dinz)贸易,有时 采取财务鼓励措施,但更多的是用合作项目来鼓励, 创造一个以电子 (dinz)方式鉴定企业和公民的框架。 4、解除对远程通信的管制,鼓励对远距离通信基础设 施的大额投资。 5、把技术作为各级教育和培训的一部分,来提升公 民的技能。 五、全球化 全球化对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公共行政的 职能、权力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六页。 4.3.4 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 一、政府管理模式概述 (i sh) 主观和客观上的诸多因素都要求政府管理模式作出适 时

  27、的转变,也就是要求政府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 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方面做相应的变革。 二、政府权力体系的再构建 原有的金字塔式的权力模型被打破,平面化的权力结 构将取而代之。它将使公民获得更多的权力,以往由 政府独享的权力将部分甚至大部分下放至公民个人或 个人结合体。 三、政府组织架构的更新 电子政务条件下出现的区别于科层制政府的政府组织 形态,能提供最畅通的信息流动渠道,使政府借助信 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已的功能 效用。 四、政府管理方式的改变 将主要是依靠间接控制的管理,转变为更加依赖于直接 控制的管理;将结果控制的管理,转变为以过程控制 为主,以结果控制为辅的管理。 第

  28、二十九页,共五十六页。 4.4 系统 (xtng)理论基础 4.4.1 系统论概述 一、整体性原则 1、要素不具备整体的全部性质。 如 H2O的性质与 H或 O都不同 (b tn)。 2、要素的性质影响整体。 如一台机器中,某个部件出 错,机器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要素性质之间相互影响。 如班级上一个同学对科学 感兴趣可能会带动其它同学也感兴趣,反之一个同学 无故旷课,会影响其它同学也向他看齐。 二、结构功能原则 因为,功能 =要素 +结构,则有: 1、要素不变时,结构决定功能。 2、结构、要素都不同则可以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结构可能有多种功能。 第三十页,共五十六页。 三、目的性

  29、原则 确定或把握系统目标并采取对应的手段去实现。正确 地确定系统目标 ,从而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把系统导向预 定的目标。 四、最优化原则 为最好的实现目标而通过改变要素和结构使系统功能 最佳。如田忌赛马的故事;战争时的布阵;材料的人 工设计等。 4.4.2 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技术要素 1、技术要素的作用 政府的决策过程、公务运行与公文传递等政府内部工 作过程实现自动化。政府系统与外界的相互影响过程, 利用互联网和现代 (xindi)通信手段实现自动化。 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2、系统技术构件 电子政务系统技术构件在层次上应当包括系统软件 (如 操作系统 )、中间软件、电子政务处理平台、

  30、应用软件 (如公文处理系统、信息资源 (zyun)子系统 )、电子政务 安全系统和电子政务标准化系统等基础体系。 二、信息要素 1、信息是系统的工作对象 电子政务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是信息。信息总是通过 某种载体来记录、表达的。 2、信息要素的变化 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信息要素,在数量、类型、材料以 及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存储方式上都发生了 巨大变化。 三、职能要素 电子政务系统的职能规定了政务系统的基本目的和系 统任务,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系统的性质和系统的界线。 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1、系统内部功能性质 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共享系统,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 监控与评测系统 信息安全系统 2

  31、、管辖范围 国家级的电子政务系统,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 , 区域性的电子政务系统 四、制度规则要素 制度与规则是电子政务系统中具有规定性的要素。制度 规定了电子政务系统基本的结构和运行方式;规则规定 和确认的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具体工作方式。 五、人员要素 电子政务系统中人的要素是系统的核心要素。因为 (yn wi) 电子政务系统从性质上说是一个人机系统,系统的有效 性取决于人对系统的结合度、利用度和利用效率。 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4.4.3 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性质 一、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为处理对象的系统 1、信息输入 (1)各级政府层级 (cn j)上报。 (2)通过企业法人的定期数据

  32、保送,政府能够得到一部 分经济活动的数据。 (3)政府统计调查网络,是政府信息输入的重要渠道。 (4)政府门户网站。 (5)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自动采集和收集信息。 (6)检索和利用政府及社会的档案信息资源。 2、信息处理 信息的处理是按照特定目的,对政务数据或信息进行 整理、分析、归纳、综合、判断、加工、成文,形成 政府的法规、政策文件、计划、决定、建议、工作制 度、办事规则等行政信息,并将以备查考的信息存储 起来的活动。 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六页。 3、信息输出 输出指将政务信息系统生成的有用信息提供给系统外 部使用。政府的信息输出对社会具有法定影响力,因 而影响作用比较大。 4、信息反

  33、馈 信息反馈是对政府信息系统所有的环节情况信息的回送 输出过程。通过信息反馈,可以反映信息的收集活动 (hu dng)、信息处理工艺流程、信息输出后的实施过程 情况是不是正常,或者出现的偏差和问题。 二、电子政务系统是具有统一性的系统 1、网络互联与实时通信使系统空间联系实现统一 2、信息资源共享使系统在信息联系上实现统一 3、电子政务系统由标准实现历史的统一 4、电子政务系统由标准实现子系统的统一 5、电子政务系统是多部门、多领域的综合与统一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三、电子政务系统是自动的工作流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与传统政务系统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电子政 务系统是具有事务自动处理性质的工作流系统。随

  34、着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的极大 提高,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自动地实现某些办公过程。 四、电子政务系统是智能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的智能化对办公环境而言,可以将相关 (xinggun)的办公设施,智能地互联应用,能轻松实现“自 动识别、自动连接、动态组合、无线互联”等功能。 五、电子政务系统是开放的系统 第一,因为电子政务系统是面向服务的,其系统输出 面向整个社会。 第二,因为电子政务系统的输入来源于社会公众,电 子政务系统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动力来源。 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4.4.4 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电子政务系统的概念结构 电子政务系统作为一个政务信息处理系统,

  35、系统的结 构组成部分包括 (boku)信息交换接口、政府内部信息处 理机制 (办公流程 )、信息管理者、信息利用者、信息源 和信息资源库等六部分。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六页。 二、电子政务系统的层次结构 电子政务系统是构成庞大的、联系复杂和多级层次的 系统。从国家一级到乡镇、街道 (jido)各级各类政府机 构的政务系统,既有纵向联系,也有横向联系;既有 通过内部网络或专线的连接,也有通过公共网络建立 的连接,形成条块交叉的层次结构。 三、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结构 从政府信息平台角度划分,其功能包含五个基本部分, 即数据通信网络、电子支付、电子记录、电子文件以 及电子签名。也可以将电子政务系统从大

  36、的功能上分 为政府内部办公系统、政府间协同系统、政府职能服 务系统、政府公共服务系统、政府公共信息库系统等。 四、电子政务的逻辑结构 电子政务系统的逻辑结构表明,系统各部件在构成系 统整体时的逻辑关系。由于对系统考察的角度不同, 对逻辑关系归纳和揭示也不一样。 五、电子政务系统的硬件结构 电子政务系统的硬件结构揭示电子政务系统机器设备 的组成及其连接方式。 第三十八页,共五十六页。 4.5 技术 (jsh)理论基础 4.5.1 电子政务网络技术 一、电子政务的网络环境 1、基于 Intranet 2、基于 Extranet 3、基于 Internet 二、电子政务 Web模型 1、静态 We

  37、b模型 建立 Web 服务器,发布 (fb)全静态的 HTML 页面,浏 览器通过 HTTP协议建立和服务器的链接, Web服务器 进行响应,返回页面结果并断开这次链念。这是最简 单的一种 Web模型,没什么交互功能,只能发布一 些单纯文档和建立文档间的链接。 第三十九页,共五十六页。 2、动态交互 Web模型 动态交互式 Web模型是静态 Web模型的扩展,它除了 支持静态 HIML的发布 (fb)外,主要利用动态 Web技术 来发布信息,其特点是能够集中管理信息资源。 第四十页,共五十六页。 3、电子政务企业级 Web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采用 JDBC(Java数据库互联接口 )技术,

  38、使得应用程序能够很方便 (fngbin)地进行数据库连接, 执行 SQL语句并得到返回结果。 第四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三、 Web对电子政务作用 1、展示政府形象的新方式 2、支持杜会公众的服务 3、开辟新的运作方式和沟通渠道 4、开发新的网上服务模式 5、加快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交流 6、协调政府部门内部的工作 7、简化复杂的运作管理 (gunl) 8、基于 Web的决策支持 四、政府 Web网站建设 1、技术可行性分析 政府 Web网站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在当前组织内外 的具体条件下,目标系统的研制工作是否己具备必要 的资源及其他条件。具体而言,包括 Web服务器的分 析、 Web服务器软

  39、件的分析、 Web网站开发平台的分 析、 Web网站管理工具分析及其他支撑技术的分析。 第四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2、运行平台的构建 (1)运行环境 良好的可扩充性 强大的管理工具 高效的开发 (kif)解决能力 良好的容错性能 (2)运行平台的基本构成 从应用逻辑上划分,政府 Web网站所相关的硬件、软 件、开发维护和提供的资源信息都可抽象为逻辑组件, 这些组件从功能上可划分为:政务应用软件部分、网 络接入部分、应用服务器部分、服务器部分、数据存 储部分、安全部分。 第四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五、政府 Web网站管理 网站管理与维护 (wih)内容有:保证应用软件正常运 行,数据库数据的管

  40、理与维护 (wih),网页内容的及时 更新,数据的录入、删除、修改、上传和下载等。 1、定义和模式 从本质上说,政府 Web网站的管理是指对网站输入和 输出的信息流以及流动力向来管理和监控,以保证 政府网上办公行政事务处理安全顺利的进行,并确保 网站内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为电子政务的运作 提供支持。 2、作用和意义 (1)促使网站信息的有序化 (2)提高网站信息的安全性 (3)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管理的层次 (1)文件管理; (2)网站内容管理; (3)网站综合管理 第四十四页,共五十六页。 4.5.2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 一、电子政务安全现状及原因 1、电子政务安全现状 黑客愈加

  41、猖撅、损失日益巨大、防范相对软弱、解决 刻不容缓。 2、电子政务安全产生的原因 (1)电子政务对网络的高度依赖。 (2)网络本身过于开放。 (3)已有的电子政务安全技术存在缺陷。 二、电子政务安全分类 1、按政务活动主体分类 (1)服务方面临的安全威胁:系统中心安全性被破坏 ,竞 争者威胁,机密信息的丢失,假冒 (jimo)的威胁,拒绝 服务 。 (2)客户方面临的安全威胁:虚假请求,机密性丧失。 第四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2、按攻击手段分类 系统穿透 是指未授权人通过一定手段对认证性进行攻 击。 违反授权 是指一个授权进入系统做某件事的用户,在 系统中进行没有经过授权的其他事情。 植入 是指入侵

  42、者常要在系统中设置一种能力,为以后 攻击提供方便条件。 通信监视 是指在通信过程中从信道进行搭线窃听。 通信窜扰 是指攻击者对通信数据或通信过程进行干预。 中断 是指攻击者对系统可用性进行攻击,破坏系统中 的硬件、硬盘、线路、文件系统等。 拒绝服务 是指合法接入者所进行的获取信息、发送邮 件 (yujin)或其他正当行为无辜受阻。 否认 是指一个实体进行某种通信或交易活动后否认曾 进行过这一活动。 第四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三、电子政务安全实施 1、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在电子政务安全中,至关重要的是不要对安全产生误 解。很多政府部门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因为它们已经 实施了防火墙或电子邮件口令保护

  43、,因此已经采取 (ciq) 了足够的安全措施。 2、进行详细全面的规划 总的说来,电子政务安全需要全面规划。这不仅应该 包括机构内部,还应该包括机构外部。 3、确立全面的安全保护 电子政务的安全分为网络安全、服务器安全、用户安 全、应用程序和服务安全、数据安全等多方面。 第四十七页,共五十六页。 四、电子政务安全检查 用于电子政务安全的系统,是否真正具备所需的安全 性,不能凭空判断,进行科学的安全检测必不可少。 某个单一部门进行专业安全检验测试可能能力有限,这就 需要由国家统一规划,建立起具有专业素质和设备条 件的队伍来计展这项工作。 五、电子政务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实现电子政务安全的重要环节,因

  44、为调查 表明 80的安全问题都是由管理问题引起的。为了实 现电子政务安全,必须在一些必要的管理环节上落到 实处。要确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的思想,应明确安全 管理是 种风险管理,只能追求适度安全,无法要求 绝对安全。 规范原则 , 预防 (yfng)原则 , 立足国内原则 , 选用成熟技术原则 , 注重实效原则 , 系统化原则 , 均 衡防护原则 , 分权制衡原则 , 应急原则 , 灾难恢复原 则 。 第四十八页,共五十六页。 4.5.3电子政务信息交换技术 一、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应用模式 1、政府外部用户的在线服务类 该类别的用户群主要是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对象,其 中包括公民、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和

  45、企业等,其形式为 政府通过应用门户网站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应用软件, 向企业和公民提供完善方便的服务。 2、政府内部用户的政府运作类 该类别的用户群主要是政府部门的内部成员,其中包 括政府职员、政府部门和政府机构等,其形式为政府 利用互联网,应用电子采购、网络化文件管理、电子 表格及其他电子化途径 (tjng),简化政府运作流程,从 而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四十九页,共五十六页。 二、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总体需求 通过对应用模式的分析,不难发现电子政务跨平台的 信息交换与基于物理层的电路交换和基于网络层的数 据交换不同,电子政务跨平台的信息交换是基于应用 层的交换,能够跨越各种网络形态实现电子政务

  46、的需 求,从而适合事务类电子政务应用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1、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结构需求 2、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功能 (gngnng)需求 三、 XML在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的应用 在基于 XML信息交换平台的模式下,用户不必关心各 种通信协议和信号,需求与服务的电子信息通过应用 层上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的信息交换,实现撮合成交。 因此,基于 XML语言的信息交换技术是实现电子政务 的核心技术,也是构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核心。 第五十页,共五十六页。 1、 XML系统 (xtng)组成 XML系统由 XML文档编辑器、 XML文档、文档类型定 义 DTD、 XML解析器和 XML应用程序组成。 第

  47、五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2、 XML技术特点 XML克服了 HTML语言不足以满足跨越各种网络形态实现 各种应用交易需求的缺点,有着非常丰富的数据交换功能, 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以及对各种应用的高度兼容性。 3、 XML技术的跨平台信息交换功能 XML技术适合于多种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包括: (1)应用于资源发现系统,提高搜索引擎的性能 (2)支持内容分级处理 (3)支持数字签名等安全性管理和政务机密管理 (4)应用于知识资源的标引和编目 (5)可以 (ky)与智能软件代理互操作,促进政务数据的共 享与互换 (6)结构化页面,可以组织多个页面串联成合乎逻辑的 文章 (7)政务信息的智能化推送功能 第五

  48、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4.5.4电子政务协同工作技术 一、 协同工作概念 人类社会是一个群体社会,在这个群体中个体是相互 影响的,随着 (su zhe)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类已成为一 个相互依存的紧密群体。特别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 更能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具有群体性、 交互性、分布性和协作性的特点。作为相互依存的群 体,他们要合作起来完成共同的工作,这就是协同 工作的必然。“协同”的本质,就是创造环境和条件, 促成事物向“和谐”、“协同”方向转化,使之更有 效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二、 协同工作分类 按照交互协作方式可划分为同步协同和异步协同两种 。 按群体成员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同地

  49、协作和异地或远 程协作。 按群体规模分类为两人协同系统和多人协同系统。 按使用的基本工具和工作环境分类时,有电子邮件系 统、电子布告栏、会议系统、协同写作和讨论 (编著 )系 统、工作流系统、群件等。 按 CSCW应用系统分类时、可以有协同科研系统、协 同设计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等。 第五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三、协同工作技术探讨研究意义 计算机协同工作技术将带来人们协作方式的变革,提 高人们协同工作的整体效率。计算机协同工作应用系 统的发展和推广将会改善人们信息 (xnx)交流与协作的方 式。 四、群体协作框架 第五十四页,共五十六页。 五、协作控制机制 在协作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

  50、则,否则会引起协作 的困难。例如:开会时讨论的发言 (f yn)只能按顺序进 行,不能多个人同时讲话。当同时有两个人讲话时, 会有一个人主动停下来。协作控制机制就是这些协作 规则在 CSCW应用系统中的体现,协作控制机制讨论 协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协作事件间的逻辑关系。 六、协作同步机制 政务群体成员协作的一个基础要求是向各成员提供一 致的工作环境。各类协作事件的产生也需要遵守一定 的时间关系。这些时间关系的维持是通过同步机制实 现的,同步机制讨论协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协作事件 间的时序关系。 第五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内容 (nirng)总结 第四章 电子政务理论基础。首先,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