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推进路径探析

时间:2024-01-25 12:37:34        来源:米乐m6体育官网

  [摘要]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基础要求。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改革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导向,快速推进传统政务服务供给模式向“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转型,全方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服务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公众对“全天候、智慧化、精准化”政务服务的需求,增强公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互联网+”作为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本质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层次地融合,进而催生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形态。习在《关于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互联网+”对于国家治理深层次的影响在于推动治理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逐渐完备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正是政府在创新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网、云、端等现代信息技术载体统一整合公共领域分散、孤立的信息资源,并以此为依据在对公众的服务诉求进行科学、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全天候、智慧化、精准化”的“需求导向型”政务服务供给模式。这一模式的全方面推进将为构建政民融合、良性互动的治理新格局、实现治理现代化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作为公共治理创新理念的先导,与传统模式相比有一定的传承性,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办公模式照搬到网络上,而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依托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通过方法创新和程序创新实现政务服务平台多元化、服务模式协同化、业务流程规范化和服务供给智慧化,进而满足公众对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要求。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中,门户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核心部分依然是政府开展社会治理活动的最主要平台。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在为公权力部门拓展政务服务渠道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其所催生的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依托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政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凭借易操作、易携带、低成本等特点也逐渐融入到政务服务平台体系中。这样,传统以门户网站为单一平台的电子政务系统格局被打破,融合了PC端、APP客户端、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的矩阵式、多元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创新模式得以确立。政务新媒体“开放、共享、参与”的发展理念以及“集群化、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开创了R2G、B2G等政民、政企互动关系,极大提升了政府线上服务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掌上政务大厅”的成功打造更是成为行政机关线上与线下服务供给有机融合的便捷平台,不仅推动了入驻职能部门工作模式的转变,而且更好地满足了公众对于政务服务供给便捷化、精准化的时代需求。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是基于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所催生出的全新政务服务供给模式。相较于传统政务服务供给模式,“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突破府际、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的政务服务供给模式,进而实现以满足公众诉求为导向的协同化政务服务供给。在新理念的引导下,传统分散、低效、孤立的政务服务模式将会被“整体、高效、协同”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所替代。新模式倡导各级行政机关在原有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上,充分依托技术方法将已有的政务办公应用、业务应用以及服务应用等功能程序统一做全面、深度的优化整合,以突破部门、层级对政务服务供给的限制,在不同层级、不同职能部门间构建起纵横交错、内外联动、信息互通的协作运行机制,从而打造出架构统一、多级联动的全新、高效的线上政务服务平台,以规范统一的界面为公众提供无缝隙、全方位线上政务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让政务服务不再停留在新闻发布、信息公开等初级层面,而是依据公共权力清单所明确的职能部门法定权限和责任在政务平台上设置不一样服务功能界面,进而将电子政务平台打造为政务服务“超市”,实现电子政务平台由单一咨询宣传功能向具有集业务咨询、办理以及信息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网上综合服务大厅”转型。为确保“网上综合服务大厅”的有序运行,权力监管部门要依据相关法规对进驻的每个业务事项制定出清晰、规范的办事指导流程,并将业务事项设置的法定依据和条件、服务申报材料、收费标准依据等的电子文本信息上传至服务界面,以降低公众的服务获取成本和缓解行政职能部门的业务压力。“互联网+”模式下所打造的“网上综合服务大厅”,不仅让公共部门政务服务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政务服务供给的数字化、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化以及业务办理流程的规范化。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推行标志着电子政务就由过去单纯强调“办公数字化、电子化”的初级阶段向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公众提供“全天候、智慧化、精准化”政务服务的高级阶段迈进。这一新阶段更多的是强调将网络技术、互联网思维和创新精神三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政务资源的数字化、政务服务协同化、信息交流网络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推行,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政务服务内涵、拓展政务服务渠道、延伸政务服务范围,同时也能够推动传统公共服务供给的“端菜”模式向公众依据需求自行“点菜”的“自助”定制模式转型,使公众真正体会到政府治理现代化带来的服务供给人性化。

  虽然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在《2020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文版)》当中位居45位(共193个国家),但是在应对和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一些行政职能部门出现临时暂停或延迟部分公共服务供给的现象也表明,已经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系统还未能全面实现非接触式公共服务供给,“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推进依然面临诸多障碍。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新时代我们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框架中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深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之举。有道是“善政必简”,但资源稀缺性和权力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决定了权力掌控者能够最终靠权力寻租而成为既得利益者。而推进简政放权,拆解利益链条、压缩权力寻租空间,无异于公权力机关的自我革命,难度可见一斑。虽然简政放权并出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但因其触及一些地方行政部门的切身利益,某些部门为避免“改革之痛”,采取“权力截留”“改头换面”等隐蔽手段阻碍、迟滞改革推进的步伐。正所谓“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都难”,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序推进,对既得利益者会带来更大的触动,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也会慢慢的大。

  在信息时代,国家治理过程也是生产数据信息的过程。作为各类社会组织中最大的数据信息源,治理主体如何盘活掌控数据信息资源,使其充分的发挥在国家治理、市场调节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服务效能,必将成为推进传统政务服务模式向“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转型的核心议题。受职能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我国各级行政职能部门间的信息资源互动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门协同合作对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的价值也未被重视。故而,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平台多是停留在信息传递和办公自动化等低层次、简单的“电子办公”层面上。1998年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电子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建立,至今已20余年,虽然各层级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不容回避的是受体制、机制和部门利益的影响,各级职能部门之间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陈旧工作模式,部门之间也因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而形成割据式、碎片化的信息孤岛。这与“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所倡导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同”的理念相背离,更不符合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要求。

  我国电子政务早已跨过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覆盖国务院、省(部)、县、乡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电子政务工作平台也已形成体系。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虽然我国在电子政务系统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成果显著,但这并不能说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就已圆满完成。因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水平的衡量标准是由公共服务效率和公众获取服务的满意度来决定的,而不单是硬件设施的完备程度。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平台所存在的“系统更新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准确、回应不认真、线上服务能力不够”等问题也是被公众长期诟病的顽疾。这样一些问题不仅违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所倡导的服务与效率准则,而且也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如何依托完备的硬件设施和较为成熟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向“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的升华,完全解决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与政务服务供给脱节问题,是当前我国快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升自身政务服务能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所亟需解决的难题。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中,快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模式落地已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一环。随着我们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公众线上获取公共服务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尤其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部分公众的出行会因疫情在部分地区的反复而受一定的影响,传统政务服务的获取途径通畅性也因疫情而受阻,寻求通过线上渠道获取“非接触式”公共服务已成为公众的共同期待。为此,各级政府要快速推进政务服务模式向“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转变,积极运用网络在信息传输和应用创新领域的巨大优势,不断拓宽线上服务渠道,全方面提升线上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并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向公众提供便捷、高效、贴心的公共服务。

  要推进政务服务模式的转变,政府作为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必须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调整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厘清政府在社会、市场调控中的权力边界,明确职责权限范围,以确保各级行政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一方面,要强化简政放权,推动构建治理共识。构建治理共识重点是简政放权。虽然在推进简政放权的过程中会面临巨大阻力,但政府仍需在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指引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冲破特权思想和既得利益,并在遵循“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来规范权力行使依据、明确权力边界和权力履行责任,推动政务服务流程的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压缩公权力寻租空间,增强治理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要理顺社会、政府与市场三者的关系,这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行动主轴。因此,在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要在坚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直接配置”改革原则的基础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务服务能力,进而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政府要重视社会组织在治理中的能动作用,将适合社会组织承接的相关职能交由其履行,通过建构合理的公共领域职责分工体系来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

  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信息资源慢慢的变成了支撑社会正常运行的关键要素,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空间特别大程度取决于对数据信息资源科学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彻底打破不同行政层级和部门之间数据壁垒,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也成为全面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软环境”的关键。首先,要消除制约政务服务供给协同化实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不同层级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纵横联动、协同合作,真正“实现各项职能的无缝对接,进而为社会提供整体的、无缝隙服务”。其次,要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制度体系。政务信息共享是实现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合作的基础,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实现信息共享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建立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制度体系,不仅需要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来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事项、程序以及实效,提升政务服务的透明化,也要通过完善信息共享制度来规范不同层级、不同职能部门间信息的共享内容、方式和相关责任。同时,政府还一定要通过规范信息管理制度,来对政务信息的采集、使用、公开以及保护做出相应规定,以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安全。最后,优化升级电子政务系统,充分的利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方法将原本留存在各行政职能部门分散、孤立的数据流和信息流统一归集在一起并加以科学分析,最终生成政务大数据。通过对公共领域大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将这一战略资源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为各级政府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办理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数字政府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最优平台,也是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先导力量。因此,打造数字政府不仅是引领数字化的经济、建设数字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引领数字化时代行政体制改革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数字政府建设不单是政府建设理念的创新,同时也是政府治理方式、治理导向的革命性变革。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各级政府要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快速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充分的发挥数字政府在智能、互联方面的优势,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线上公共服务。为此,各级政府应在现有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上融合数字思维,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逐步完善线上政务服务系统、提升线上服务供给能力,以突破时间、空间等传统因素对政府服务供给的限制,推动更多的政务服务事项由“线下跑”转向“线上办”,全方位提升线上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确保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化、智慧化”,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政务平台与公共服务供给脱节、服务效率低、服务不均衡等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旨在为广大新老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的稿件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抄袭本文至其它渠道者引发的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化的经济、政务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公司可以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